家 有 腦 性 麻 痺 兒?
...........................................................................................................................................................................................................................................

恩主公醫院 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邱維婉
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許雅惠

腦性麻痺 (Cerebral Palsy),是因為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未發育成熟之前受到傷害,造成一種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有時候傷害可能影響到動作以外的其他腦部區域,所以可能會伴隨有視覺、語言、智能或學習發展上的障礙。

它是屬於一種非進行性的腦部傷害,可能是在“產前 ” 胎兒還在母親子宮中,或是“產中 ” 也就是生產過程中,或是“產後 ” 嬰兒受到創傷、疾病、感染等等所引起的。造成原因有:母親懷孕期間有任何傳染病或疾病,或任何刺激或過大壓力,如高血壓、毒血症等,其他如早產、胎兒體重過輕、黃疸過高或過久、出生前後缺氧或窒息、腦內出血、腦部發育不健全、水腦、腦膜炎或家族性遺傳等都會造成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可依 張力型式 分類如下:

1.痙攣型(Spasticity): 張力明顯比正常高,動作發展受張力影響且呈固定樣態,所以常伴隨有關節活動度問題所造成的攣縮或變形。
2.低張力型(Flaccid): 張力比正常低,或稱為軟癱型,抱起來的感覺特別軟,像個布娃娃,且嬰兒期時活動力即比正常小孩低而且個 性依賴,躺著時雙腿完全受地心引力作用,使髖關節過份外展有如青蛙腿,像徐動型及運動失調型的這類小朋友在2到3歲前大多呈現低張力型態,等小孩慢慢增加主動動作後張力型態才慢慢明顯起來。
3.徐動型(Athetosis): 這一型的小孩最主要的問題是,主動肌和拮抗肌兩組肌肉間的張力會隨時改變,一下子主動肌的張力變高,馬 上又換成拮抗肌張力變高,所以張力變動大,導致肢體 活動難以控制在最適當的位置,缺乏穩定的能力,多是 全身性的,不但是肢體及軀幹,連臉部肌肉及聲帶也會 受影響,所以臉部表情多變化,聲音也會忽高忽低。
4.運動失調型(Ataxia): 指小腦受到傷害,雖然張力近乎正常或正常,但卻有意向性顫抖的情形,也就是在動作時近端有些微的不穩固伴隨遠端的顫抖,而且越想控制之下顫抖越明顯,通常得加重於遠端肢體來增加穩定性。

或依 肢體受影響狀況 來分:

1.單肢麻痺型(monoplegia): 只有一個肢體受到影響,非常少見,通常會轉化 成半側麻痺型。
2.半側麻痺型(hemiplegia): 同側上下肢均受到影響,因為影響到半側身體,使 得對稱性姿勢及動作和兩側協調較差,且因為兩邊 能力相差很多,在慣用好側之下常會有壞側更不用 的習慣養成,所以壞側當做輔助手的習慣要及早養成。
3.下肢麻痺型(paraplegia): 兩下肢受到影響,通常只有肢體動作上受到影響, 認知及其他方面多是正常的,若加以好好訓練多 能達到不錯的獨立性。
4.四肢麻痺型(quadriplegia): 四肢均受到影響,頭部控制發展是這幾個型態內 最差的,使得其他姿勢及動作發展均受到相當影 響,且多伴隨反射上的發展整合遲緩。
5.雙重麻痺型(diplegia): 四肢均受到影響,但下肢較上肢嚴重,只有痙攣型有 下肢麻痺的型態,其他徐動型及低張力型並沒有這種 型態。

  腦性麻痺不只是會造成動作上的缺損,它在其他方面亦會造成發展上的遲緩或不同程度的影響或傷害,如聽力問題、視力問題 (弱視、複視、斜視、偏盲、視神經麻痺等) 、認知問題(記憶力、專注力缺損、智能障礙、學習障礙等) 、吞嚥障礙、餵食問題(嘴唇閉合及口腔敏感度問題等)、癲癇、反射發展及成熟、自我照顧上的問題(大小便訓練、穿脫衣褲、盥洗問題等) 、溝通技巧、遊玩及娛樂技巧、心理社會問題、情緒行為問題、及其他感覺統合問題(如觸覺防禦、姿勢性不安全感或重力不安全感等)。

  無論是對於腦性麻痺患童抑或是其他類小兒疾患的治療,都須要整個復健團隊介入, 復健科內依其專長分為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可針對各種不同腦性麻痺兒先進行全面評估及了解後,再依據小兒神經發展學及應用各種治療理論架構,進行治療的療程,而 職能治療 所針對的問題及處理方式有:

  1. 粗大動作的發展及協調:促進姿勢的控制及平衡反應的發展
  2. 精細動作 /手功能的發展及協調性訓練:早期視覺整合及有目的性的手部活動,是精細動作技巧發展的基礎。職能治療針對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操作能力及靈巧度,都可分別加以評估及訓練,對於腦性麻痺兒這類特殊兒童,要注意到視覺發展和感覺發展伴隨手部運動發展的重要性,職能治療會特別注意到這類小孩是否因為肢體上的限制,導致某些程度不正常的感覺發展,進而影響手部功能,而加以豐富感覺刺激不單單只注意到發展的里程碑。
  3.   認知訓練:腦性麻痺兒常因缺乏活動能力而妨礙其探索環境及累積經驗的能力,這直接影響他們智能的發展,因為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受到適當的誘發刺激,其智能發展的潛力會被限制,因此他們更需要一個配合他們身心能力需要的學習環境,而健全的感覺和知覺系統、適當的專注力及記憶力,都是智能發展的先決條件,這些職能治療都能做適當的介入及幫助。
  4. 自我照顧能力評估及訓練:有發展障礙的特殊兒童也必需學習獨立生活,而應付個人及群體生活需求所須具備的能力,包括了進食、穿脫衣褲、個人衛生 (刷牙、洗臉、梳頭、洗澡等) 、準備餐點、家務處理、金錢處理等多種能力。職能治療必需做全面性評估,了解孩童功能障礙的程度後加以訓練,除了使其可學會自我照顧外,更可將許多能力串聯起來成為一個實質上有意義的活動,增加小朋友自信心、責任感及減低依賴的心態。
  5. 情緒障礙之處理:職能治療介入前必須先釐清孩童是因感覺統合方面的問題(如:觸覺防禦、視覺防禦、聽覺防禦,或重力不安全感、姿勢不安全感等),還是有行為上的偏差或是與他人互動技巧較差,造成情緒障礙,即需先了解其情緒障礙之來源是什麼,才可做適當之介入。
  6. 輔具諮詢及轉介:輔具的種類有很多,包括有輪椅及其配件、擺位椅、進食椅、轉位輔助器、執行日常生活功能如進食、穿衣、穿襪等輔具以及認知或溝通所須之輔助器材,職能治療可依小朋友情況給予輔具諮詢及轉介服務。
  7. 輔具之設計、製作及改造:輔具對於這些肢體上有某些限制的小朋友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工具,因為藉由輔具他們能獲得某些功能,來維持最大獨立性,提昇生活品質,而職能治療亦可依小朋友情況個別設計、製作及改造適當之輔具,以改善其在環境中的功能。
  8. 感覺統合評估及訓練:腦性麻痺患童可能會有原發性或續發性的感覺統合障礙。原發性感覺統合障礙是指因為腦部區域的受損,使得大腦無法正確接收、過濾外來的感覺刺激,而造成同時在感覺及動作上有缺損,而續發性的感覺統合障礙則是因肢體動作的不正常及使用一些不好的代償動作和動作調整反應,或根本缺乏某些動作經驗,而影響到小孩的感覺“經驗 ” 及輸入,包括不正確的本體及運動覺回饋,導致影響到肢體形象概念、動作計劃、認知發展、情緒控制、及和環境互動的能力,故職能治療會為這類孩童進行感覺統合評估及訓練。

  職能治療介入腦性麻痺患童的方式主要是運用各種理論架構來幫助不同程度、不同情況的小朋友,將治療誘發技巧融合到各種活動及遊戲中,甚至是直接應用到實際生活裡,以提高小朋友參與及學習的動機,希望在最自然愉快的情境下,誘發出小朋友各項能力,而不再視治療為畏途。所以職能治療強調遊戲及實際生活經驗的重要,從遊戲的設計當中加入許多 "感覺餐點"及動作要求,因為對於小孩來說,他們的職責就是從遊玩當中來探索、學習、激發、累積各種日後所需的能力,所以小朋友便不會排斥,可以很自然融入治療活動中。對於腦性麻痺患童亦是如此,實際生活上的經驗是他們展現自我能力的最佳場合,所以父母親能提供適當機會的練習,不嫌麻煩、嫌慢或覺得心疼,對於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及獨立性有極佳的幫助,否則若是太著重肢體上的障礙,而忽略了他們和正常小孩一樣的需求,將可能造成其他問題,所以將正確的、要發展的能力,融合到各式遊戲及生活中是職能治療認為非常重要的。

對於各種類型腦性麻痺兒童 物理治療 原則及常用方法如下:

一、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嬰幼兒腦部的可塑性較高,早期介入可使其動作發展正常化並可促進智能的發展。

二、

完整並定期的評估

對於腦性麻痺兒童的評估包含了發展評估、肌肉張力測試、肌力測試、選擇性肌肉控制測試、感覺及知覺測試、姿勢、畸型與關節活動度評估、反射及平衡能力評估 …… 等等。針對患童的個別性擬定治療計畫。

三、

大致遵循動作發展次序訓練

正常兒童動作發展次序大部份是相同的,如由頭部控制、翻身、坐、爬、站到走路,但發展的速率則不盡相同;發展的方向包含了由頭至腳、由近端至遠端及由粗動作至精細動作;抗地心引力之伸張動作快於抗地心引力屈曲動作;由肢體動態動作至抗地心穩定性動作,再發展到在穩定中移動重心,最後到技巧性的動作。
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訓練方法簡述如下:

  1.   頭部控制:可在稍微前傾的坐姿之下,將患童兩手臂向前舉高、外轉並給予肩關節壓迫的力量,可誘發其頭部伸張。除了以特殊的手法之外,亦可利用玩具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朝不同方向移動玩具,藉此訓練頭部控制。
  2. 翻身:利用拉手或移動下肢來帶動患童翻身,並可加入玩具以吸引其頭部的轉動。
  3. 坐:不論是坐在椅子或是地板上,都可放置一些玩具或遊戲器材在兒童面前,不但可以轉移患童對於“坐”的注意力並可進行細動作或認知訓練,而訓練者或照顧者須避免給予患童過度的輔助及支持。對於腦性麻痺兒童常強調“側坐”的訓練,因其有利於患童由坐姿轉換到爬。
  4. 爬:訓練及控制肩膀的位移以誘發雙手的動作,或是給予腳跟壓迫的力量來誘發下肢伸直,另外可利用滑板來減少身體與地板的摩擦力。
  5. 站立:站立與坐的訓練原則是類似的,可讓兒童站在高度適中的桌子前進行各種活動,也可設計一些活動來增進其移動重心或蹲下到站起的能力。
  6. 行走:常利用輔具或加上控制骨盆、肩膀來進行行走訓練。
四、

使肌肉張力正常化

依照不同腦性麻痺類型而會出現不同的張力問題,例如:高張力、低張力及肌張力浮動等,針對這些不正常的肌肉張力,物理治療的處理原則及方法包括對於高張力肢體進行較長時間的牽張活動及拉長其痙攣的肌肉、利用一些特殊的姿勢或動作來降低張力,如:仰臥或俯臥在治療球上來降低屈曲痙攣、在仰臥時進行腳碰手的活動可減少伸張痙攣等,另外利用前庭或感覺刺激亦可減低高張力的情況。而對於低張力的患童則可利用較快速且反覆性的刺激,可降低肌肉被興奮的閾值,以利其主動動作的產生、抑或給予肢體一些承重能力的訓練。

日常生活中照顧者攜抱孩童的方式亦須注意不要增加孩童不正常的張力(圖一∼三),例如對於伸張張力較強的兒童,避免直接從仰躺抱起,最好將其翻至側躺再抱起。

五、

強調患童之頭部控制

大多數的姿勢控制都是由頭部開始的,而好的頭部控制也是視覺探索及手眼協調的基礎,維持直立的頭部姿勢可增進兒童與人和環境的互動,並促進其社會性技巧的發展。

六、

將治療融入日常生活

在活動中進行訓練,不但成效較好,也可以減少照顧者的負擔,例如:在換尿布或衣服時順便帶動孩童的手腳來練習翻身,或是在平時看電視時,坐在孩童的身後,給予協助練習坐或站等等。

七、

預防次發性併發症

腦性麻痺孩童常見的次發性併發症為攣縮,尤其是痙攣型及僵直型的患童,因此照顧者需每日抽出時間,針對孩童易發生攣縮的肌肉及關節進行被動性關節活動和牽拉運動。

八、

適當的輔具

輔具的功能包含給予正確的擺位(圖四∼八)、加強治療的效果、避免不正常的動作與姿勢、促進功能性技巧與便於照顧日常生活和移動患童等。常見的輔具有滾筒、楔形物、各類型的座椅、站立架、支架鞋、助行器、拐杖、爬行器等等,使用輔具須注意避免過使用,並應隨其生長與發展每三∼六個月檢查調整。

九、

提供正常的感覺刺激

適當的觸覺、本體覺、前庭覺、視覺刺激可加速各方面的發展,並可誘使兒童發展出主動性、適應性的動作行為。

  腦性麻痺患童在經過復健、小兒等相關科別醫師診斷鑑定後,將依其情況接受職能、物理或語言治療,而治療療程通常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家長必須要有耐心,充分與治療師配合,確實執行各項擺位及居家治療活動,才能使小朋友的運動、感覺、語言及日常生活自理等能力達到最好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