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是什麼
...........................................................................................................................................................................................................................................

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羅凱凡

一、淺談感覺統合

  許多人聽過「感覺統合」這個名詞,有許多的小朋友們,曾經或正在醫院、學校、甚至其它地方接受感覺統合治療,也有許多的家長正在猶豫是否應該讓他們的小孩接受感覺統合治療?首先,我們應該了解感覺統合是什麼?事實上,自出生起,小嬰兒就會利用身上的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來自自己身體或外界環境的感覺刺激,在大腦中加以整理、組織、解釋成為一有用的資訊,之後再對該資訊做出適當的反應﹝學習、認知、或產生動作等等﹞ 。這就是感覺統合的過程,也是正常大腦應有的功能之一。例如小嬰兒餓了哇哇大哭之後,媽媽會送牛奶讓小嬰兒吸允,也嘗試讓他自己握著奶瓶,經過數次之後,小嬰兒看到奶瓶會笑、同時伸出雙手準備去握等,即是他將視覺、本體覺、觸覺等等的刺激加以統合,並一再修正與學習之後所做出的適當的反應。又如小朋友們學騎腳踏車,從一再跌倒到能自在的騎車奔馳,也是他必須不斷的將視覺、肌肉關節、體姿平衡等感覺刺激加以統合,方能一步步學得如何控制平衡、採下踏板、增減速度,而獲得這項技能,也從操控腳踏車中得到樂趣。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感覺統合對小孩子的發展而言是十分重要而必須的。發展感覺統合理論的艾爾斯博士認為:在七歲以前,人腦就如同一部感覺處理機器,小孩子會透過感覺來認知自己以及週遭的環境,因此他們會利用各種方式去尋找感覺刺激,透過感覺刺激的接收處理,藉由動作表現出適當的反應,而展現正常的發展。所以,從小開始,家長們就應該讓您們的小朋友充分的接觸各種感覺刺激,有了這些感覺刺激作為大腦的營養物,小朋友的大腦才有機會學得如何整合這些感覺訊息,發展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以助他們日後順利的發展與學習。

二、感覺統合失調

  由上所述,可知透過正常的感覺統合,小孩可對來自自身或外在環境的感覺刺激作正確解釋,而產生出適當的行為動作。換言之,有感覺統合失調或異常的小孩,則容易在面對各種感覺刺激時,做出不恰當或不協調的動作反應來。以下便針對身體中的五大感覺系統﹝觸覺、本體覺、前庭覺、視覺、聽覺﹞探究其功能及統合失調可能出現的行為徵兆稍作說明:

  1. 觸覺:
    觸覺神經廣佈在身體皮膚上。嬰兒靠著唇部的觸覺尋找乳頭,透過觸覺感受尿布濕了時的不舒服,感受母親的輕撫拍打,小孩也利用觸覺探索物品的材質、大小、溫度•••,甚至辨別物品。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小孩,在觸覺表現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不喜歡被碰觸或強烈尋求擁抱等感覺;不喜歡刷牙洗臉洗澡等;過分喜歡或厭惡某一類的觸感或質料;不喜歡打赤腳在沙地或草地上走動;碰到了東西而不自知;挑食等等。
  2. 本體覺:
    來自肌肉、關節、韌帶等組織所感受到的牽拉擠壓的感覺,即為本體覺。透過本體覺,我們可以知道肢體的位置、移動的方向、了解目前身體正在做的動作,以及幫助計劃下一個動作的執行。在這方面整合不佳的小朋友們,多表現出動作笨拙、緩慢的特性,新的動作學習上有明顯困難,操作物體的技巧差,且需要較多視覺上的幫助〈如一定要用眼睛看著才有辦法扣起釦子等〉。由於他們動作的發展如爬、跑、跳之類會比別人來的慢或動作品質差,故常影響了小孩日後高功能技巧的學習。
  3. 前庭覺:
    前庭覺指的是由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內的感受器所傳入大腦中的感覺;當我們的頭部轉動或身體在運動的過程當中,這些感受器就會感受並傳送包括線性〈重力〉加速動或角加速度等這類速度的感覺資訊供大腦整合並反應。嬰兒時期睡的搖籃、被父母抱高或旋轉,都屬於這種刺激。透過前庭系統的整合,小朋友才能逐步發展出許多抗地心的動作,穩定身體在直立的狀態、隨時隨地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等也才能展現。因此,對於前庭系統的整合有問題的小孩、或小孩早期前庭刺激的接收不足,可能出現以下的徵兆或類似的情形:肌肉張力低,常趴在桌上或彎腰駝背;容易跌倒,不易維持身體的平衡;對溜滑梯或盪鞦韆等較快速移動的遊樂器材顯得害怕或抗拒;寫字或操作物品時難以維持身體在較佳、較穩定的姿勢,常動來動去。另外,神經學上的研究也證實,前庭系統能控制動眼肌,影響眼球的動作,而執行視覺注視或追尋物體的功能,以及日後視知覺的發展,故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小朋友,在課業上常表現出唸書或玩球時無法精準的看著物體、看漏字、跳行、或寫反字等學習上的困難。
  4. 視覺:
    視覺堪稱人體知覺中最優勢的知覺之一。由解剖學上的分析可知,人體左側的視覺資訊,會由視路徑傳至大腦右側,而右側的視野知覺,則傳至左腦,故在大腦中必須將兩側腦半球分別得到的資訊,作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細節的整合,才能得到一個完整而清楚的視覺影像。小孩早期如果視覺刺激太貧乏,可能影醒日後其視覺辨識,視覺注意力,背景 - 主題分辨能力較差等等。
  5. 聽覺:
    聲波進入耳朵,透過鼓膜、三小聽鼓、耳蝸再到聽神經,最後聽覺刺激會傳送到腦幹而至大腦皮質,來作解釋與反應。一個整合好的聽覺系統,它能過濾不相干的聽覺刺激避免受到干擾,另外,聽覺對於語言也的發展也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對聲音的知覺與記憶較差,也常是感覺統合失調的小朋友們會出現的問題之一。

  因此,當您發現您的小嬰兒總是愛哭、難帶、不喜歡被抱、發展緩慢等,或家中小朋友有注意力不易集中、口齒不清、大動作顯得笨拙、小動作執行困難、不愛遊樂場所中的鞦韆滑梯、常與人群保持距離、只挑細軟的東西吃、過動或衝動、老是跌倒或碰到傢俱、或是寫字畫圖對他而言困難無比甚至影響功課的完成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出現,那麼,您可能要懷疑小朋友們是不是有感覺統合失調的情形,並進一步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三、感覺統合評估與治療

  當家長或老師發現您的小孩或學生有上述的困難,或懷疑其有感覺統合方面的困難,就應及早帶他們接受醫師及職能治療師的評估與檢查,已確定其問題,並再需要時,即時給予感覺統合治療。

  當職能治療師面對一位被懷疑有感覺統合問題的小孩時,首先會對他進行感覺統合評估,透過面談〈與家長、老師及小孩本身〉與評估工具的施測,已確定小朋友是否真的需要感覺統合的治療、其主要的問題在哪裡、以及其嚴重程度,然後職能治療師才能根據以上資料,對需要的小朋友進行感覺統合治療。而到底感覺統合治療是什麼呢?前面說過,正常的大腦會收集來自身體本身或外界的感覺刺激,加以處理並做整合,然後才能產生適當的反應。而職能治療師便是利用活動來提供這些感覺訊息給小孩子,透過治療師給予的足夠、且適當的感覺訊息,來促進小孩子大腦整合功能的發展。同時,治療師會依小孩子目前的發展狀態,藉由設計過的活動,讓小孩子自己產生出適當的反應來。這些活動,對小孩而言,是充滿吸引力且具挑戰〈難易適中〉的,如此,小孩在愉快的遊戲過程中,便不知不覺接受了特定的感覺刺激,同時在挑戰遊戲的過程中學得如何整合這些感覺訊息來產生行為或反應以完成目標。而在活動的設計上,只要小孩得到了該活動的要求標準之後,治療師便會改變遊戲的難度,讓小孩朝更高的技巧來挑戰。如此一來,以前讓小孩感到困擾的動作、感到害怕的遊戲、令人頭痛的行為,將會改善,這就是感覺統合治療的目的了。當然,感覺統合治療不像打針吃藥立即見效,他靠的是大腦慢慢的改善其統合功能,因此也許要半年或更久,才會有顯著的進步,但對父母或小孩來說,卻是值得的。

四、結論

  一般的小孩,擁有良好的感覺統合功能,因此可藉由嘗試、挑戰來習得更高的動作能力或發展社會技巧,但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小孩,則可能限制了這方面的發展,因此當您懷疑小孩有這方面的問題時,請尋求專業的醫師或職能治療師加以評估,他們會告訴您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您的小孩或協助您接受醫療院所、學校系統的職能治療專業服務,及早改善他們的感覺統合問題,以助日後健全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