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評估與診斷
...........................................................................................................................................................................................................................................

兒童心智科 蔡芳茹醫師

【診斷】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三個核心症狀,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臨床表現有無心的錯誤,注意力難持續,似乎沒有在聽,難以完成指定的工作,組織計畫能力差,避免枯燥和需持續的工作,易掉東西,注意力分散,健忘,不按常規不服從命令。過動臨床表現有坐立不安,扭來扭去,在教室離開座位,不適當地跑來跑去攀爬,無法安靜地玩,無法安靜下來,話多。衝動臨床表現有問題沒問完就急著回答,不易等待輪流或排隊,打擾別人講話或活動,沒耐心易發脾氣。目前診斷有三個次分類,注意力不足為主、過動衝動為主、混合注意力不足以及過動衝動。

  資料來源來自於父母、老師、孩子 以及其他紀錄,不同資料提供者之差異很大。發現父母與老師報告的一致性低,老師的報告對過動症的診斷很重要。父母與孩子報告的一致性很低,小孩少報告外顯性行為,父母少報告內在性行為。

  評估工具和模式有下列數種,症狀檢核量表,診斷性會談,診斷目前依據行為表徵,現今並無生物的實驗室診斷測驗。

  到底一般人有多少人有本病?不同研究顯示盛行率差異範圍很大,盛行率為1.0-17.8%,平均盛行率為3-5%。男性所佔比例大於女性,以社區樣本為例,男比女為2-5比1;以臨床樣本為例,男性比女性為4-10比1。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女生:較多智力問題、較低的過動症狀、較少的行為規範障礙症、較高的焦慮症和憂鬱症狀。

【危險因子】
  可能的致病因子有遺傳基因,懷孕及出生前後因子(如懷孕時感染、抽煙、喝酒、其他物質使用),生產及嬰兒時期的併發症,鉛中毒,生理問題如頭部受外傷、癲癇。

  家庭環境因素不是致病原因,也就是家庭功能和父母管教模式不是產生過動症的原因,但是對症狀的嚴重性、共病現象和預後有關,也會影響其對治療的順從性和效果。

【遺傳基因】
  由於遺傳基因為主要因素,以下就此特別討論介紹,以雙胞胎為對像研究顯示過動症的一致率高,同卵雙胞胎為51-80%,異卵雙胞胎為29-33%。遺傳率以注意力不足為主的個案為0.76-98,以過動為主的個案為0.64-77,遺傳率為0.54 to 0.98。以極端的注意力不足為表現的個案遺傳率高,但極端過動衝動而沒有注意力不足的個案遺傳率則是不顯著的。

  領養研究發現,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親生父母只高達18%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相對的,養父母只有6%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換句話說也就是環境影響因素遠少於體質基因因素。

  家族研究發現過動症者的父母及手足也擁有較高的過動症比例。家族研究資料可探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現象,未來可藉此做為不同次分類,進而產生新的有效度診斷分類方式。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行為規範障礙、躁鬱症、重度憂鬱症在同一家族內有共同聚集現象,但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焦慮症、學習障礙及物質濫用沒有共同家族聚集現象。

  遺傳模式目前沒有共同一致結論,有的研究顯示為單一主要基因模式遺傳,也有研究顯示為多基因遺傳,也就是幾個基因共同交互作用遺傳本病症。目前有遺傳關連性的基因為DRD2、DRD4 (DRD4.7 allele)、dopamine-hydroxylase gene、dopamine transporter (DAT1)。

【青春期之後的表現】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孩子有多少比例會改善?是不是長大就會好?研究顯示有52-84%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兒童會持續性到青少年,等到這些孩童成年長大的確有人會痊癒,還是有高達48-64%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兒童到成人仍有此病。青春期的表現跟孩童期非常不同,青少年此時會有行為規範障礙及反社會行為、抽煙、藥物物質使用問題。

  那他們的學業和社會適應如何?他們大部份的確可能有低成就、人際關係不良、低自尊問題,也有比一般孩童高的比例接受特別教育,成年後比較容易有工作和社會適應問題。

【治療】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是不是沒辦法處理?所幸我們目前身處先進的時代,有強力證據支持顯示治療是有效果,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為主要治療策略。

  合併行為及中樞神經激勵劑(CNS stimulant)有最佳顯著治療效果;單獨服用中樞神經激勵劑,效果與合併行為藥物治療療效相當或稍微不佳;單獨行為治療比合併治療或藥物治療都差,換具話說只用行為治療在三者(藥物、行為、合併藥物及行為治療)中為療效最差的。

  那是不是行為治療就沒任何用處?答案是否定的,目前以行為治療為基礎的輔助教育為減少低成就最有效方法之一。

  中樞神經激勵劑的效果為何?效果為減輕過動症核心症狀,降低在教室內的負向行為,改善在神經心理學測驗及學業成就測量上的表現,改善社交技巧和互動關係。副作用有食慾減少、失眠、頭痛和胃痛。研究顯示可能影響體重增加,但對身高沒有影響,而劑量愈高副作用就愈高,所以臨床上用最低有效劑量,也就是以最低劑量達到最好效果。

【結論】

一. 研究顯示,過動兒智力測驗易由於分心因素故表現較差容易被低估。
二. 腦認知執行功能的不足,導致運作和計畫記憶的不足,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
三. 腦部型態學及軟性神經學等腦功能檢查,沒有一致表現型態。
四. 家庭環境因子不是致病原因,卻是治療效果決定因子之一。
五.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有關聯,特別是行為規範障礙和對立反抗性疾患。
六. 注意力過動症與學業低成就、人際關係不良和社會適應障礙有高度相關。
...........................................................................................................................................................................................................................................